法学专业简介
一、专业概况
(一)法学学科实力
法学专业自 2005 年创办以来,一直坚持“立德树人、德法兼修”人才培养目标,秉持“法工融合、创新驱动”的发展理念,创新法治人才培养模式,不仅注重夯实法学理论基础,更强调司法实务技能的锤炼,积极促进法学与理工学科交叉融合,培养复合型法治人才。
目前,本专业拥有湖北省知识产权培训(十堰)基地、十堰市地方立法研究中心、市知识产权研究院、检察理论与实务研究基地、施洋法律服务宣讲团、法律援助工作站、法律服务中心等智库平台和社会服务机构。专业教师大多毕业于“五院四系”,具备资深法律实务从业背景,大多是“双师型”人才。多名教师先后入选湖北省政府专项津贴专家、湖北省新世纪高层次人才工程、湖北省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先进个人、湖北省马克思主义中青年理论家、湖北省青年法学法律人才、十堰市有突出贡献专家、十堰中青年拔尖人才等。
学院先后从四川大学、中南财经政法大学、西南政法大学、华中师范大学等高校聘请多名专家教授任兼职教授,同时聘请多名检察官、律师担任实践导师。学院教师先后主持完成了教育部、中国法学会、最高人民检察院、湖北省知识产权局等各类课题200余项,出版教材著作20余部,发表学术论文220余篇,主持起草2件地方性法规,制定政府规划类文件6件,取得应用成果149项,为解决行业、产业与企业面临的法律和知识产权问题提供了解决方案。
在国际交流方面,目前,学院已与美国韦恩州立大学建立了国际交流合作关系,且与国内多所知名法学院交流频繁,积极拓宽学生学术视野,校内配备模拟法庭、法律图书馆等先进硬件设施,为学习实践提供坚实保障。
(二)人才培养特色
法学专业依托湖北汽车工业学院理工科背景优势,在民商法方向的基础上突出司法实务特色,增强法学与理工学科的交叉融合,创新构建“施洋精神引领+‘431’育人模式+全行业实践基地”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,成效显著。法学专业逐步形成了社会治理法学、数字法学、智能网联汽车法律与政策等三个主要研究方向。依托施洋红色法治文化资源,开展“涉外法治卓越班”“施洋班”等优才培养计划。实施“431”育人工程,与公检法机关、律所、企业等共建 30 个实践基地,实现法律职业领域全覆盖。推行“双导师制”强化实务训练,最终实现校企政合作、协同育人,为我国法治社会建设和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。
(三)实践教学
专业与十堰市中级人民法院、十堰市人民检察院、张湾区人民检察院、张湾区人民法院、郧阳区人民检察院、十堰市司法局、十堰仲裁委、十堰市法律援助中心、湖北举烛律师事务所等众多法律实务部门共建法学教育实践基地。学生在校期间,就有机会深入这些单位实习,参与真实案件办理,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紧密结合。同时,积极参与地方立法、检校合作等项目,深化理论应用。
(四)特色奖学金
为激励学生积极进取,学校设有人民奖学金、孟少农奖学金、蓝恩·恩卡普奖学金等多项奖助学金。学院创建“施洋班”与律所建立“一对一”结对助学,助力学生成长成才。
(五)学生获奖
法学专业在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方面不断改革探索,取得显著成绩。学生积极上进,学风良好,四六级通过率在学校排名前列。在“挑战杯”、暑期“三下乡”社会实践活动中荣获省级以上奖励200余次。在“民基律师杯”省属高校法律实务技能大赛中,多次取得优异成绩。在校内大学生辩论赛中多次获得第一名。
二、课程体系
(一)核心课程
法学专业开设习近平法治思想概论、法理学、宪法、中国法律史、刑法学、民法学、商法学、刑事诉讼法、民事诉讼法、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、国际法、法律职业伦理等核心课程。
(二)特色课程
结合区域产业特色和学校理工科背景优势,开设有《数据法学》《民法案例分析》《商法案例分析》《刑法案例分析》《知识产权法》《汽车保险法律实务》等前沿和实践特色课程,引入真实案例强化实践教学,形成涵盖汽车法律实务等领域的特色课程群,培养了学生专业领域纵深能力。
(三)实践课程
将法律实务技能培养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,通过模拟法庭实训、法律专业实习、法律谈判专创融合实践等课程,提升学生法律实务操作能力。
三、学生发展
(一)毕业生概况
法学专业办学二十余载,已经累计为社会培养 2000余名德法兼修、高素质法治人才。近五年,学生法考通过率超 40%,就业率超 90%,65%的毕业生扎根鄂西北服务地方法治建设,用人单位满意度达 95%。2013 级校友张菂律师被授予“全国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先进个人”称号。
(二)就业去向
多数毕业生进入国家审判机关、检察机关、司法行政部门,成为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中坚力量,近五年毕业生公务员录取单位有:中共湖北省纪委、中共京山市委组织部、湖北省司法厅、枝江市人民检察院、博尔塔拉州团市委、山南市委组织部、十堰市中级人民法院、十堰市人民检察院、十堰市行政审批局、十堰市强制隔离戒毒所、淄博市中级人民法院、长春市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、张湾区人民政府等;部分毕业生考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、西南政法大学、西北政法大学等知名高校,继续深造;还有众多学生入职法律服务机构、仲裁机构及各类企业,凭借专业能力获得用人单位的高度认可。